GlobalSign 博客

欺骗攻击解析——类型、风险及防范措施

欺骗攻击值得您高度关注,如今尤为如此。在诸多最具破坏性的网络安全事件中,欺骗攻击已成为基础战术。无论是用于商业电子邮件欺诈 (BEC) 的邮件欺骗,还是将用户重定向至恶意网站的域名系统欺骗,攻击者都在大规模利用信任机制实施侵害。

远程工作队伍的扩大、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,反而加剧了风险,使得冒充可信来源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,甚至能欺骗最警惕的用户。

欺骗攻击常成为网络钓鱼、身份冒充及社会工程学攻击的跳板,这些攻击不仅瘫痪运营,更侵蚀信任根基。本文将剖析最常见的欺骗攻击类型、其带来的商业风险,以及阻断攻击所需的多重防御体系。

什么是欺骗攻击?

欺骗攻击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冒充行为。其手法是将通信或系统伪装成可信来源,旨在诱骗用户或系统授予访问权限、泄露数据或执行有害操作。与常依赖情感操控的网络钓鱼不同,伪造攻击侧重技术性模仿,通过伪造合法性同时欺骗系统与人员。

欺骗攻击可能导致未经授权的访问、数据窃取、金融欺诈及网络中断。这类攻击常作为重大安全事件背后的隐形推手,因此成为任何安全策略的关键关注点。

常见的欺骗攻击类型

欺骗攻击形式多样,每种攻击都针对数字基础设施的不同层级。

电子邮件欺骗是最常见的攻击手段之一。攻击者伪造发件人地址,冒充高管、供应商或合作伙伴——通常作为网络钓鱼或商业电子邮件欺诈(BEC)骗局的一部分。这些邮件看似合法,实则旨在窃取凭证、转移付款或传播恶意软件。

IP欺骗是指伪造IP数据包头以掩盖流量来源的行为。该技术常被用于分布式拒绝服务(DDoS)攻击中,攻击者通过伪装流量来源,使大量看似来自可信源的流量涌入目标网络。

DNS (域名系统) 欺骗,  又称DNS缓存中毒,通过篡改DNS记录将用户重定向至恶意网站。此类欺骗攻击可能窃取登录凭证、传播恶意软件或为后续网络钓鱼攻击铺路。

其他形式还包括ARP欺骗,该攻击通过将攻击者的MAC地址与合法IP地址关联来针对本地网络;以及来电显示或短信欺骗,这类手段常用于语音钓鱼(vishing)和短信诈骗(smishing)。网站欺骗则通过仿冒真实品牌的网站诱骗用户泄露敏感信息,成为此类攻击的常见手段。

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时代的欺骗行为

欺骗攻击正借助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迅速演变。深度伪造技术、合成语音克隆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,使得冒充行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欺骗性。攻击者如今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钓鱼工具包,制作出逼真到极致的电子邮件和消息,这些攻击不仅能绕过传统过滤器,甚至能欺骗训练有素的观察者。

生成式人工智能还能够实现大规模定向社会工程攻击。攻击者通过分析公开数据和行为模式,可针对特定个人或角色定制欺骗攻击,从而提高攻击成功率和破坏力。

欺骗攻击的商业风险

欺骗攻击是关乎业务存亡的重大风险,其后果真实可感。运营中断屡见不鲜,从系统停机、通信受损到漫长的欺诈调查皆属常见。财务损失可能极为严重,包括直接盗窃、法律费用及监管罚款。

合规违规是另一项隐患。欺骗攻击可能导致违反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、《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》(CCPA)、《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指令》(NIS2)等数据保护法规。而最具破坏性的或许是声誉损害。当客户、合作伙伴或投资者失去信任时,其长期影响远比任何即时财务损失更为深远。

[Podcast episode 8 Banner]

如何检测和防范欺骗攻击

防范欺骗攻击需要采取多层防御策略。技术控制措施如SPF、DKIM和DMARC有助于验证邮件发送者身份并拦截伪造邮件,而网络分段与数据包过滤则能有效缓解IP欺骗问题。多因素认证(MFA)为用户账户增添了关键防护层。

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同样至关重要。行为分析和异常检测技术能够实时识别欺骗性攻击企图,而威胁情报平台则提供早期预警。自动化响应工具则有助于在事件升级前将其控制住。

以人为本的防御措施同样至关重要。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、模拟钓鱼攻击和欺骗性攻击演练,并建立清晰的事件报告流程,能使员工有效识别威胁并作出应对。

关键网络安全技术与框架

零信任是防范欺骗攻击的基础策略。通过持续验证用户、设备和应用程序,它能有效限制欺骗攻击造成的损害。

电子邮件认证标准如SPF、DKIM和DMARC至关重要,不仅能拦截伪造邮件,更能维护发件人信誉、保障邮件送达率,并验证邮件是否来自授权来源。品牌证书通过BIMI等新型工具在邮件中展示品牌认证标识,有助于在收件箱中强化品牌信任度。

SSL/TLS加密通过保护传输中的数据来保障网站流量安全,使未经授权的第三方无法读取信息。代码签名证书将这种信任机制延伸至软件领域,可验证应用程序未被篡改且源自合法发布者。

域名系统安全扩展(DNSSEC)通过验证DNS响应的真实性来防御DNS欺骗攻击,防止用户被悄然重定向至恶意网站。而通过安全运营中心(SOC)实现的集中化监控,可主动追踪威胁、快速响应事件,并持续洞察整个环境中的欺骗企图。

组织最佳实践

实施结合技术手段、人工智能和人为因素的多层防御体系,是应对欺骗性威胁的关键。企业应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安全审计。及时更新电子邮件、域名系统和网络协议,制定并维护专门针对欺骗攻击的应急响应计划,并与GlobalSign等先进安全服务商建立合作,这些措施将产生决定性影响。

欺骗攻击手段普遍、复杂且危害性极大,但并非不可阻挡。通过合理结合技术手段、人员培训和战略部署,安全负责人能够构建韧性防御体系,保护组织免受欺骗驱动的威胁侵害。

防范电子邮件欺骗,保护品牌形象,始于可信验证

欺骗攻击的生存之道在于伪装。您的防御始于真实性。了解标记证书和BIMI如何提升您的电子邮件安全性,强化品牌信任,并在冒充企图触达受众前予以拦截。

近期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