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Sign 新闻 & 分享

嵌入式设备的代码签名:如何防止固件被篡改与恶意替换?

分类:代码签名

时间:2025-08-08

嵌入式设备遍布工业控制、智能家居、汽车电子等关键领域,其固件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设备功能与用户安全。某智能摄像头厂商因未对固件实施代码签名,导致黑客篡改固件植入监听程序,波及百万用户;某工业机器人因固件被恶意替换,引发生产线误操作造成重大损失。代码签名技术通过为固件赋予“数字指纹,成为抵御篡改与替换的核心手段,其在嵌入式场景的应用需兼顾硬件资源约束与安全强度,构建从开发到部署的全链路防护。


固件完整性验证:从 “被动检测主动防御。嵌入式设备的固件在传输、存储、升级过程中易被篡改,代码签名通过哈希算法生成固件唯一摘要,再用私钥加密形成数字签名。设备启动或升级时,内置的验证程序会用公钥解密签名,与当前固件的哈希值比对,不一致则拒绝运行。某智能家居厂商的实践显示,该机制使固件篡改拦截率达到 100%,成功阻止了通过钓鱼链接传播的恶意固件。针对资源受限的低端设备(如传感器),可采用轻量化算法(如 SHA-256),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将验证耗时控制在 100 毫秒内,避免影响设备启动速度。


硬件级密钥存储:杜绝私钥泄露的“最后防线。嵌入式设备的代码签名私钥若泄露,黑客可伪造合法签名植入恶意固件。针对这一风险,需将私钥存储在设备的硬件安全模块中,实现物理隔离与防导出。对于无硬件安全模块的低成本设备,可采用密钥分片存储策略 —— 将私钥拆分为多部分,分别存入 CPU 寄存器、闪存加密分区与外部加密芯片,需多组件协同才能完成签名,某智能门锁厂商通过该方式,将私钥泄露风险降低 90% 以上。


分级签名机制:适配嵌入式设备的“多样化场景。嵌入式设备类型繁杂(从微型传感器到工业控制器),需根据设备重要性实施分级签名。对核心设备(如医疗仪器、核电站控制器),采用双签名机制 —— 固件需同时通过厂商根证书与设备型号证书签名,验证时二者缺一不可。对非核心设备(如智能灯泡),可采用单签名 + 定期校验模式,在保证基础安全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。


升级流程防护:堵住 “动态更新中的漏洞。固件升级是嵌入式设备的高风险环节,黑客常通过劫持升级包实施替换攻击。代码签名需贯穿升级全流程:升级包在服务器端签名,传输过程中用 TLS 加密,设备端验证签名通过后才写入闪存。对于支持 OTA(空中下载)升级的设备,需在 bootloader 中固化公钥,确保即使主系统被篡改,仍能验证新固件的合法性,某无人机厂商通过该设计,成功抵御了针对 OTA 通道的定向攻击。


供应链防护:从 “源头保障固件纯净。嵌入式设备的固件开发常涉及多方协作(芯片厂商、方案商、整机厂),任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固件被污染。代码签名需延伸至供应链上游:芯片厂商为底层驱动签名,方案商集成时验证驱动签名,整机厂最终签名固件,形成链式信任。同时,需建立签名日志审计系统,记录所有签名操作(包括签名者、时间、固件版本),某汽车 Tier1 供应商通过分析签名日志,追溯到一起内部员工误签测试固件的事件,挽回潜在损失超千万元。


嵌入式设备的代码签名,本质是在“有限资源极高安全需求之间找到平衡。它不仅是技术手段,更是一套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规范 —— 从芯片设计阶段的密钥规划,到固件开发时的签名集成,再到设备运行中的验证执行,每个环节都需紧密衔接。随着嵌入式设备联网率的提升,固件安全将直接影响整个物联网生态的可信性,而代码签名作为防御篡改与替换的第一道防线,其价值将在数字化浪潮中愈发凸显。对企业而言,在嵌入式设备中落地代码签名,既是应对安全威胁的必然选择,也是赢得用户信任的核心竞争力。

相关推荐

  • 最新
  • TLS/SSL
  • 代码签名
  • eIDAS
  • ACME